(相关资料图)
明亡在于朱棣北迁都城后造成的经济性陷阱。
中国历代王朝作为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首都集中全国大量行政人员和军队,是一个需要大量供养的单位。好比军队,除了和他国交战的前线,全国差不多半数军队都集中在首都。这一是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二是弱化地方叛乱的能力。中国历代王朝选择建都在经济上只有两个选择,一种是建都的本地区域就基本能够供养,二种是从全国各区域调动物流成本较低。在这个基础上再选择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区域。
秦、西汉选择陕西长安,就是出于第一种考虑。到了东汉,因为陕西已经经过战争破坏,以及本地自然环境开发过度,已无法支撑一个中央政府的开销,就只能舍弃地理安全,而选择洛阳了。到了唐代,虽然又选择长安定都,但还需要将洛阳作为东都,有半年时间要去洛阳就食。到北宋更是只能将开封作为首都,更是因为漕运方便,连洛阳都选择不了,彻底放弃了地理的安全考虑。到南宋,江南逐步开发成熟,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富裕之首。元定都北京,但当张士诚、朱元璋切断大运河运输通道后,元朝就离分崩离析不远了。可是朱棣迁都北京后,就要面临集全国大量行政人员和兵员在北京一带,特别是兵员。
据研究,北京加上附近防卫部队有六十万以上。这点从长城在明前后的作用上巨大差别就可以看出。一直有一种论调明之前的长城是前出的,说明明之前的王朝都是进取的。从明开始长城是内缩的,所以明代开始王朝是保守的。其实这是没有认清明代定都北京后给长城带来性质上的改变。
之前的长城其实只是一种烽燧体系,是一种侦查、示警、信息传递体系,类似二战时英国在海岸线设立对纳粹德国的空军袭击的预警雷达网。这是一种弹性防御,因为兵力的局限,并不是把防守重点放在长城本身之上。是在敌入侵之前先得到预警,然后在敌入侵之后,在探知敌人的进攻路线上有方向性的主动迎击。所以将预警网推得越往外越好。而明定都北京后,一是有足够兵员数量在长城布防,二是为了尽量保护北京周边的物资不受敌人入侵而遭到破坏,其实长城变成了北京的外城墙。所以在明之后,长城采取的是卫所制度,虽然基础还是烽燧体系,但在各要道上建立了密集的卫所,也有了可以填充卫所的兵员。所以在明代之后长城才采取了用砖砌这种成本巨大但更坚固的建筑方式。虽然建立了卫所,但也受到成本和兵员总额的制约,因此长城防线必然是收缩了,虽然收缩但更坚固紧密。
但这些兵员和行政人员是华北地区经济所不可负担的,大运河的重要性更加提升。可是即使有大运河,从江南运到北京的十份粮食需要另外三份粮食作为运输费用,而且大运河的运输总额也是有限制的,每年大概只有七成收到的粮食等税赋能运到北京,因此有部分粮食等实物税赋换算成白银解运到北京。但当北方发生战争,需要的物资等负担越来越沉重,大运河运输通道的上限已经达到极致,再也无能力保证供给。因此发生虽然大量白银给予辽东,但是根本无法用这些白银买到粮食。辽东战事愈加不力,丢失的耕地越多,越不能供养辽东兵员,虽有大量白银也无济于事。最后变成辽东诸将府邸华丽,但是手下有战斗力的兵员数量却屈指可数。
本来依靠大运河运输能力可以供养巨大的战争潜力和北方游牧民族争雄,但是因为定都北京,吸掉了巨量的大运河运输能力,真正能从中获取到应对北方危机的能力寥寥无几。这就是朱元璋能够北伐成功,但是明末守不住北方的原因。这个经济性上的陷阱在朱棣选择定都北京时已经注定了。
标签: